正面设计:宋津民 | 正面雕刻:宋津民 |
背面设计:晏井奎 | 背面雕刻:晏井奎 |
发行年份:1983年 | 面额:5.00元 |
发行量:30000枚 | 实铸量:30000枚 |
材质:银币 | 质量:精制 |
重量:15g | 直径:33mm |
马可·波罗,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1254年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据称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约四年,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写出《马可·波罗游记》。尽管欧洲人对于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一直存在着争议,但他带来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现代贵金属“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时,就发行了这样一套纪念币,它代表着中国人民追寻和谐世界的理念和渴望文明交流的美好愿望。这套纪念币还获得了“世界硬币大奖”中的“最有历史意义纪念币”奖项。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中唯一获得该奖项的纪念币。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通过金银币向世界传达了和平交流的信息,而世界也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回应。时至今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外国人,走在由马可·波罗所开辟的这条东西方交流的路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接连成功的举办充分表明,这条路已经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可·波罗”金银纪念币也是一套非常经典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银纪念币。
这套“马可·波罗”金银纪念币,中国人民银行在1983年、1992年和1993年分三次才发行结束。《中国人民共和国贵金属纪念币图录》将其归为一组,1992、1993两个版别,编码后缀年号。1992、1993两个版别的“马可·波罗”,背景图案取材元素为“马可·波罗头像、北京风景”,设计与雕刻着均为沈阳造币厂的晏井奎。
1992版“马可·波罗”的币面背景也和1983版的“马可·波罗”的币面相对应,一个是“探秘神奇中国”,背景为行驶于茫茫大海的帆船,体现的是马可·波罗探奇东方之路;一个是“把中国推向世界”,背景是北京城的名胜风景,表现的是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具体表现时,晏井奎又将其分为两个独立区域,中间以装饰性流云相隔。流云也有它的寓意:当时的中国鲜为世界所知,犹如罩着一层东方文明的神秘面纱,远在天边,云里雾里。
1992版与1993版的“马可·波罗”金银纪念币,其正面图案均为常规国徽图案。有趣的是,上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为繁体字,而背面图案中的“马可·波罗”却又是简体字。前后繁简不一,也使它成为中国现代贵金属币发行史上为数不多的几款不规范币之一。
1983年发行的“马可·波罗”22克银币,在《世界硬币新闻》杂志和克劳斯出版公司联合举办的“世界硬币大奖赛”中,荣获1983年度世界“最具历史意义纪念币”奖,这也是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中的外国题材首获世界桂冠。而1992年发行的“马可·波罗”5盎司银币,也在《德国钱币》杂志“世界硬币十佳”1993年度评选中荣获名列第7的优异成绩。同一个主题的两款品种,分获两项世界大奖,在中国现代贵金属币发行史上也属罕见现象。
在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发行史上,“马可·波罗”金银币创下多个第一:第一款国际题材的金银币;第一款以单元形式亮相的任务选题;第一款单一主题,但前后10年分3批发行的金银币。不仅如此,“马可·波罗”金银纪念币还创作了另外三项之“最”:重量最轻、直径最小、面额最低。
--Copyright @ 2017--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上海贝海拾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