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设计:顾杏宝 | 正面雕刻:顾杏宝 |
背面设计:艾松 | 背面雕刻:艾松 |
发行年份:1998年 | 面额:10.00元 |
发行量:38000枚 | 实铸量:38000枚 |
材质:银币 | 质量:精制 |
重量:1oz | 直径:40mm |
位于江苏淮安楚州区桃花垠的周恩来纪念馆,始建于1988年3月,1992年1月6日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馆名“周恩来纪念馆”6个大字,由邓小平题写。整个纪念馆南北中轴线长800米,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以及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建筑。整体设计获国家建筑设计的最高荣誉“特别鲁班奖”。
从周恩来的革命经历看,他长期工作与生活的地方很多,留下足迹的地方也数不胜数,但最后,“周恩来诞辰100周年”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取材,把目光定格周恩来纪念馆,可能寓意有总理“生于民间,归于民间”的特定内涵。
上海离江苏淮安不是太远,设计之初,上海造币厂顾杏宝专门到实地进行采风。顾杏宝是伴随共和国脚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周恩来有特别的尊崇之情。面对周恩来纪念馆恢宏建筑,这种尊崇之情又得到极大地释放。设计图稿的雏形,也就那一刻,在他脑海里基本形成。
整体构图突出的是简洁明快和庄重肃穆。上国名,下年号,中间为恢宏的周恩来纪念馆,两侧点缀有隐隐花木树丛。“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币名缀于其下。整个币面的设计,繁杂中有一种简练,简练中又有一些充盈,暗喻周恩来为革命事业忙忙碌碌的一生。
币面上,周恩来纪念馆建筑主体,是以半侧视角度来展现的,由左至右,略微带一些仰视。这种角度的视觉印象,一方面有亲密无间的交融与交流,同时也有敬而远之的尊重与爱戴。侧重表现的部位,一是呈“周”字状的主馆大门,一是呈“公”字形的坡形屋顶。此外,高达11米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如擎天大树,环建筑四周挺立,象征总理生前曾4次提出,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类似具有浓烈象征色彩的构件组合到币面,显现的又是朴素的平淡的色彩,它也正是总理为国为民操劳一生的真实写照。后期油土型与石膏型制作,顾杏宝或以雕刻语言的转换,或以立体感的起伏层次,或以光线的明暗变化,打造出了具有透视感的立体效果,同时也打造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有近距离与总理接触的忐忑与兴奋。
两枚“周恩来诞辰100周年”银币,取材角度是时间的纵向,其一是延安时期的周恩来,其二是解放初期的周恩来。不同的历史时期,周恩来担当不同的角色。这之中,又以1949年为中轴线,分前后两个阶段。前半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程中,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半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位置上,他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组织和实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艾松创作的银币,表现的就是他初任政务院总理时的亲切和蔼又睿智干练的形象。币面上表现的是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仪式的场景。他两手交叉置于腹前,左肩略略高抬,紧抿双唇的脸也同样向左侧半仰。在富有特色的剑眉之下,是他始终如一的坚定眼神。应该说,艾松以其独特目光,极为敏锐也极为准确地捕捉到了总理的传神之态。而总理的传神之态,也是印在中国人民心中的。这种神志,充满一国之总理对未来百倍的信心,而这种信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里,无论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都同样给中国人民以鼓舞。
币面的后置背景,是高挂于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灯笼以及城楼外墙上的汉白玉栏杆,一红一白,喜庆而庄严,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开国大典的氛围。此时的总理,正踌躇满志,他期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平民百姓提及周恩来,总用“人民的好总理”赞誉他,这也是普通民众对周恩来发自心底最简单最朴实的评价。艾松创作“周恩来”银币,也试图将这样的评价通过他的艺术理解,完美地呈现于币面。如总理身上的中山装,在浮雕制作中没有刻意去雕刻笔挺的崭新感觉,反过来,在衣领和袋口,还有意用雕刻的起伏,刻画出略显“卷”的那种破旧。这不是对总理不尊重,反过来,是对总理艰苦朴素的精神的极高颂扬。
--Copyright @ 2017--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上海贝海拾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