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亚运会于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在中国北京举行。 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中国派出636名运动员参加了全部27个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的比赛。中国台北时隔12年后,作为中国一个地区的代表队重返亚运大家庭。 亚运会开幕前不久,为中国申办本届亚运会成功做出巨大努力的亚奥理事会主席、科威特的法赫德亲王在8月爆发的海湾战争中不幸去世,成为本届亚运会最大的遗憾。
动手创作之前,顾杏宝通过不同渠道翻看了大量羽毛球运动员照片,但多不能适应圆形币制的表达。于是只能采取拼凑法,或取其身,或取其手,或取其脚步等等,巧妙组合成最理想的“海底捞月”之势。看似是半转的侧身,实则最能体现运动员运动状态。币面表现的是一位单打的运动员,正在探身救球,看似轻盈,但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要在短时间对瞬息万变的球路做出判断,果断地进行反击。一场高水平的羽毛球赛,是力量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还是精神的较量。顾杏宝在币面最想表现的就是这种有形无形的较量。
罗永辉无疑深谙这项体育运动的韵味,设计选取的带操运动员正跳起在半空中的优雅身形,她的左臂优雅前伸,右手高举的彩带,由头部上方自然舒展而落,向下划出一道婉转的曲线,犹如戏曲中的一唱三叹。不要小看这三根曲线的作用,它既体现了带操中的带在运动韵律中的特殊美感,也承担了这个画面视觉流程的引导者角色。在这个作品里,这跟带就是作为诱导元素,引导观者视线向一定方向顺序运动,画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既是一根线,又是一股气贯穿其内,使整个画面的运动趋势有主体旋律,从上而下,又从下反而上,流动不息。
罗永辉在回忆这枚银币的设计过程时,认为在设计中最大的创新还是在于加入“盼盼”的形象,而且不仅把它作为装饰物和主题的表达手段,而是这个运动员姿态的一部分。自行车运动员形象的设计也使用了非常富有现代感的简约风格。
“女子跳水”银币成功塑造了一位体态匀称、动作优美的女运动员形象。币面在设计上另辟蹊径,刻画的是跳水女运动员完成中国跳水运动员最擅长“向后翻腾两周半屈体”过程和即将入水前那一刻的瞬间状态。
在设计过程中,童友明重点强调的有两点,一是举重运动的基本技巧;二是举重运动员的强壮体魄。举重分为两种,一是抓举,要求运动员以连续动作,把杠铃从举重台上举至头上,两臂完全伸直;二是挺举,先把杠铃从举重台上提至肩际,屈腿预蹲,再伸腿伸臂将杠铃举过头顶至两臂完全伸直。童友明的设计并没有取其过程,而是描述运动员最后成功的那一瞬间,非常到位。
1990年8月,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首次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设计并发行了一套纪念币共2枚,直径为30毫米。正面图案为亚运会会标和主会场北京工人体育场全景,上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女运动员射箭形象,招式为“弓满待发”。图案的设计,充分表现了我国运动员发扬祖国体育传统和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背面图案中,分别配以吉祥物“熊猫”形象,既增添了纪念币的美感,又使人感到颇有新意。另外,还首次使用英文在我国现代人民币上,意谓着向国际化发展的雄心壮志。
暂无
--Copyright @ 2017--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上海贝海拾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