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设计:宋津民 | 正面雕刻:宋津民 |
背面设计:曾成沪 | 背面雕刻:曾成沪 |
发行年份:1989年 | 面额:100.00元 |
发行量:400枚 | 实铸量:408枚 |
材质:银币 | 质量:精制 |
重量:12oz | 直径:80mm |
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的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朝那个城东端起点,固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别名很多,如榆关、渝关、临闾关等等。其中的“榆”,因清乾隆二年在山海关设临榆县而名。
1989“中国己巳(蛇)年”金银铂纪念币的两幅正面图案,其中之一取景山海关。蛇的形态与长城类似,天下第一关,正是蜿蜒万里的长城蛇头。币面取景又是天下第一关的箭楼,以箭楼之高大气势,强调“天下第一关”特殊的地理位置。
设计师宋津民到山海关采风时,最先给他的印象就是巍峨。后来选景拍照,也主要是从巍峨的角度考虑取景。最终在币面上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特定的角度: 略微有俯瞰的意味,又采取半侧视角度。巍峨的箭楼,基座的浑厚与雄健,楼阁的精巧与别致,都由此非常出色地强调了出来。
如果说设计是对币面构图的整体把握,那么雕刻就是把设计图稿的思路进行再升华。宋津民不是科班出身,很小的时候,就到伪满洲国的造币厂当学徒,从制模到设计到雕刻,几乎用了一生时间。他的钱币创作,尤其是石膏雕刻创作,最大特点就是精细。山海关城楼是最能反映他创作特点的作品之一。如箭楼的屋脊、飞檐、窗棂等许多细节处,该奔放时奔放,该细腻时细腻,用尽心思,做足文章。其中城门门洞,1/3的斜面是利用镜面与磨砂的光线折合,最后达到立体的透视效果,仿佛由此而人便能进人瓮城。高悬门楣上方的“天下第一关”匾额,5个大字也细到清晰可见。尽管如此,在一些局部,如城楼基座的墙体,如城楼两侧的树木,又有意做些粗放处理,以此强调岁月的久远和历史的沧桑。粗与细,详与疏,两者结合极为老道。
与原作不同的是,宣纸材质上的蛇以大写意为主,求神似不求形似,神似中更强调表现对象的气韵流动;而金银材质上的蛇,更强调表现对象本身的真实,一丝一毫,都缜密而清晰,这自然与艺术形式相关。原作上的蛇随画家手腕而动,提笔如风,走笔如神,炉火纯青,简单几笔,蛇便跃然纸上。金银币上的蛇,只能说构图简洁,层次分明。而浮雕制作工艺,成也在于立体感,败也在于立体感,最终呈现出来无疑更接近蛇外形本身。币面上的蛇,皮表鳞片清晰可见,蛇嘴半开,蛇信长吐,三分神,七分形,几乎到了乱真的地步。特别是左右分叉的蛇信,既强调了蛇的生理特征,又突出了蛇极强的攻击性色彩。虽然如此,原作《蛇行图》的精髓还是得到一定保留,尤其是蛇的灵动、冷静、凶猛、生动,都在币面上有所表现,且有呼之欲出的动感。
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箭楼建筑两侧状如浮云的背景,本是想交代山海关所处位置,东是峰,西是峦,峰峦起伏,万里长城由此向西绵延。但忽略了图稿缩小后的清晰度。山海关图案用于12盎司金银币、5盎司金银币、8克金币、15克银币,共6款。在大规格币面,两处背景尚能辨别,到小规格币面,则模糊一团。这就与币面的简洁风格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齐白石的《蛇行图》,笔墨之简,在他的画作中应该排在前列。淡淡十数笔,杂草密密而生,蛇的生存环境有了交代,笔锋陡然一转,逶迤在画面上,便是行进中的蛇。画面上,蛇两眼警觉圆睁,蛇信伸吐。可以看得出来,此时,攻可腾越冲击,守可滑游后缩。而在攻防之间,蛇的生动、机灵、聪慧、老到,全然表现了出来。虽然是即兴一笔,却是大师级的一笔。没有几十年的观察和揣摩,这即兴一笔绝不会笔到意到神到,自如到极致。
在十二生肖中,蛇是唯一的冷血动物。在汉语言中,与蛇组合的词汇多少都含有贬义。如“蛇虺”,形容阴狠毒辣之人,“蛇盘鬼附”、“蛇蟠蚓结”比喻相互勾结,“蛇心佛口”指内心狠毒而表面和善等等。而蛇的形体细长似带,无足、无四肢,无耳孔,无可活动的眼睑,皮表覆盖有鳞。更重要的是,不少种类的蛇还有剧毒。因此,敢把蛇人画,而且是从怜惜、赞叹、欣赏甚至喜爱角度将其入画者,绝非凡人。
--Copyright @ 2017--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上海贝海拾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