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设计:孙奇龄,李小川,申宪章 | 正面雕刻:孙奇龄,李小川,申宪章 |
背面设计:顾杏宝 | 背面雕刻:顾杏宝 |
发行年份:1996年 | 面额:10.00元 |
发行量:99999999枚 | 实铸量:297712枚 |
材质:银币 | 质量:普制 |
重量:1oz | 直径:40mm |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国宝”。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其顽皮可爱、憨态可掬的形象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
为向全世界人民推广大熊猫这张“中国名片”,满足猫迷们对熊猫特有的钟爱,中国人民银行自1982年起以大熊猫为主题发行中国熊猫金币,并作为年度常规贵金属纪念币项目延续发行。作为世界五大投资币之一,熊猫金银币每年变换币面图案的做法,较之美国鹰洋金币、加拿大枫叶金币、南非福格林金币和澳大利亚袋鼠金币更具欣赏价值,放眼世界钱币之林,可谓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顾杏宝创作的“大熊猫”图稿,应该叫“大熊猫母子食竹图”。币面上的熊猫,无论是妈妈还是宝宝,手里都拿着刚摘下的嫩竹。竹是大熊猫的最爱,据研究人员观察,大熊猫在野外食竹时间,一天大概10至14个小时。大熊猫相当懒惰,除了吃就是睡,用于活动的时间少得可怜。顾杏宝取此为画面,并不是图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而是捕捉其生动细微的枝节,体现熊猫母子之间的温情爱意。
从创作角度来讲,顾杏宝的表述仍属循规蹈矩:设计相对平淡,没有太多创新之处。无论坐在地上食竹的大熊猫宝宝妈妈,还是在它面前玩耍的大熊猫宝宝,形态动作都有“炒冷饭”的嫌疑。即便极力强调的“母爱”主题,在“熊猫”系列贵金属纪念币中也只能是又一个老调重弹。但大熊猫石膏雕刻却有可圈可点之处:浮雕制作过程中,顾杏宝紧紧把握两点,一是熊猫神态的生动描绘,二是熊猫皮毛逼真刻画。尤其是后者,利用线条的起伏变化和光线的明暗变化,使大熊猫形态达到入木三分的视觉效果。事实上,至1996年,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创新,“熊猫”系列金银币的创作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许多新颖工艺的运用,把对大熊猫形象的打造,从简单的装饰效果的层面,深化到对复杂的内心的挖掘。
暂无
--Copyright @ 2017--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上海贝海拾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