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设计:周静 | 正面雕刻:顾杏宝 |
背面设计:周静 | 背面雕刻:顾杏宝 |
发行年份:1998年 | 面额:200.00元 |
发行量:2800枚 | 实铸量:2800枚 |
材质:银币 | 质量:精制 |
重量:1kg | 直径:120mm |
镇库钱不是钱,按现代语言,称非流通贵金属币。镇库钱通常是指在正式开炉铸钱之初,特意制造的一种大钱。镇库钱之“镇”,镇灾驱邪,永镇财富,本意是祈求吉祥富贵。远古,历朝历代铸币,都在库房设神堂,供奉神位有财神、仓主、土地、火神等等。神堂香案上方则悬挂特制大型钱币,且上披红绸,下挂流苏,此便是镇库钱。
镇库钱虽然为非流通贵金属币,但它本身同样体现当时先进而精湛的铸币工艺,且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其依然被公认为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大唐镇库金钱”金银纪念币发行即缘于此。它的正、背面图案,设计者为中国金币总公司周静,雕刻者为上海造币厂顾杏宝。
“大唐镇库金钱”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设计元素包括4个层面,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1998”年号,为常规元素,“唐草”为装饰性元素。唯一例外,就是“10元”面额从背面图案移至于此。中国现代贵金属币发行史上,类似面额设置为数不多,只有1980年的两款品种——“第13届冬奥会”金银铜纪念币和“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会”金银纪念币,形式完全相同。但“大唐镇库金钱”金银纪念币的设计,更大程度是无奈之举,因为背面图案设计要完全复制大唐镇库钱,不允许另外增设面额。也正因为如此,“大唐镇库金钱”金银纪念币又增加了它的趣味性。
大唐镇库钱的背面为光背,“穿”与“边”之间,为素面钱体,空无一字。但因为中间有方孔的限制,所以还是为设计设置了一定难度。最终定稿的构图,将国名与年号分为两行,置于币面方孔的下端。底端贴外环而行,以对称的唐草纹饰,构成祥云之状相托。面额则与方孔宽窄相等,置于上端,左右也同样以唐草图案进行装饰,整个设计满而有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都有规律可循。
顾杏宝雕刻创作,更多是对“唐草”进行修饰性表现。唐草纹,顾名思义,就是唐代的花草纹饰。唐草素材多取牡丹枝叶,经过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其造型特点除舒展流畅之外,另有丰满的曲卷与圆润,因此也通称为卷草纹。“大唐镇库金钱”币面的唐草纹饰,或单根,或双枝,都以对称之态呈现,结构虽不复杂,但简单之中,流溢浓郁的唐代风韵。顾杏宝落笔,花朵强调它的层次,叶片强调它的弹性,叶脉强调它的动感。组合在一起,则形成虚实相生与婉转自如的灵气。通常唐草寓意在两个层面,一是“生机勃勃”,一是“祥瑞之气”。这两点,在顾杏宝笔下,都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现。
据顾杏宝工作日志,“大唐镇库金钱”金银纪念币油土稿于1998年4月18日完成,5月22日完成石膏浮雕制作。10月13日,又完成大规格金银币的石膏模型。
从设计角度,“大唐镇库金钱”背面图案就是一个简单的复制。但从铸币角度,这种复制又不是简简单单的照搬,而是相隔千年,对中国古代铸币工艺的再认知。大唐镇库钱是现知最早的镇库钱,由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王朝(937~975)铸造,距今已经有1100余年的历史。大唐镇库钱为青铜材质,钱体厚重规整,铸造工艺精良。或“以峭激蕴纡余,以掘强寓款婉”的隶书,或“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旗局”的形制,都有巧夺天工之精美。如此良品,贵金属币再现,自然无须任何打磨。
“大唐镇库金钱”金银纪念币是中国现代贵金属币唯一款外圆内方形制。从题材角度,这是一种复古,从工艺角度,这是一种挑战。外圆内方形制,更深层次是它丰富的内涵。“方”在古代,有敬重之褒,《论语》曰:“仁者可谓方也矣。”所谓方者,“内外相应,言行相称。”而“圆”则是圆滑世故,言虚行伪,之中略带低眼之贬。但“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又被称为“至德”。而“智圆行方”,则是古代圣贤追求的道德与智慧的最高境界。“大唐镇库金钱”金银纪念币相隔千年,重现外圆内方形制,其意义就不仅仅在于弘扬钱币文化这单一层面了。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顾杏宝的雕刻创作,同样也糅进了这种理念。方,形态上完整复制大唐镇库钱,不做任何变异;圆,技术上为适应贵金属币制作特点,稍稍做了艺术改进。后者主要集中于“大唐镇库”浮雕表述。“大唐镇库金钱”上的4个隶书汉字为浇铸,工艺处理方式不同。在贵金属币币上,自然要保留相对的浇铸效果。在具体雕刻制作上,宏观把握结体方正,细节把握分布均匀。切边注意落笔的果断与干净,体积侧重笔力的轻重与缓急。拙要表现出它的质朴浑重,简要表现出它的丰厚润泽。看似简简单单4个隶书汉字,但却是“大唐镇库金钱”两大特色之一。稍有疏漏,造成失真效果,都会削弱“大唐镇库金钱”金银纪念币的发行意义。
--Copyright @ 2017--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上海贝海拾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